轴承内外圈剥落是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的典型表现,常因超负荷运行、润滑不良、安装偏差或材料缺陷引起。应通过改善载荷控制、优化润滑方式、提高装配精度和选用高质量轴承材料,有效延长使用寿命。
一、剥落的主要原因
轴承内外圈剥落通常是由于材料在接触表面长期承受交变应力所致。当滚动体持续在滚道上运行时,微小裂纹会在接触应力集中的区域逐步扩展,最终导致材料表层碎裂脱落。主要诱因包括:过大或偏心载荷使接触应力超过材料疲劳极限;润滑不足或润滑油劣化引起金属直接接触,造成表面疲劳;安装误差(如倾斜、过盈过大)也会产生局部应力集中,加速剥落发生。
二、剥落特征与识别方式
剥落通常表现为滚道或滚动体表面出现鱼鳞状的金属脱落,伴随运行噪音增大与震动加剧。初期剥落区可能较小,肉眼难以察觉,但可通过振动分析或温度监测手段提前识别。此外,表面微观裂纹在显微镜下呈分叉状扩展,属于典型的接触疲劳破坏模式。及时发现这些特征,有助于在轴承失效前进行维护或更换,避免设备损毁。
三、解决方法与预防措施
为防止剥落发生,应优先控制轴承所承载的实际工况,避免持续高载荷或偏载使用。同时应合理选用润滑剂并按周期补充,确保滚动表面形成完整油膜。安装方面需使用专业工具,保证轴承定位准确、配合间隙合适,防止轴向预紧不足或过盈变形。此外,选择经过热处理均匀、纯净度高的轴承钢材料,有助于提升其抗疲劳强度与使用寿命。
总结:
轴承内外圈剥落源于长期疲劳累积和使用条件异常。只有在选型、安装、润滑与使用各环节严格把控,才能有效预防此类失效形式,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并延长轴承寿命。本文内容是上隆自动化零件商城对“轴承”产品知识基础介绍的整理介绍,希望帮助各行业用户加深对产品的了解,更好地选择符合企业需求的优质产品,解决产品选型中遇到的困扰,如有其他的疑问也可免费咨询上隆自动化零件商城。